银行数据中心泄密严重 垃圾箱也能翻“宝”

来源:凤凰网

银行业,是金融行业个人隐私泄露的“重灾区”,客户私人信息被泄露、被遗弃的传闻不绝于耳。

缘何个人信息“被消费”?隐私泄露的烦恼与影响?泄露资料的途径有哪些?银行又作何努力保护客户隐私?理财周报记者本期从各方了解“被泄露”现状、途径,以及银行努力作出的防范措施,以事例还原真实场景,告诉你,需要留心避免哪些不自觉的“自报家门”。

无抵押贷款、高利贷、办信用卡……全是垃圾短信!

汪妮在工行、农行、中行和上海银行都办了几张信用卡,其中农行和上海银行的是2张贷记金卡,每张存款资金超50万。

不知道是在哪个环节泄露了她的个人隐私,办卡没多久后,手机就开始接到各式各样的短信和电话。

“卖房子的短信最多,还有投资商铺的,无抵押贷款、高利贷、保险感恩会、办信用卡的什么都有,也收到过让存钱到所谓‘安全账户’的,一个月能收到数十条垃圾短信,电话也能接到3个以上,没个消停的,我就不知道他们哪里来的我的信息?”

汪妮曾在接到某外资行销售人员电话时,询问过对方从哪里得到的资料,“她向我推荐信用卡,还说是精选高端人士办理的,我就问她你怎么知道我是高端人士,她说她们是从名单上寻找到的‘符合条件’的,我不知道什么叫‘符合条件’,但那种所谓名单上肯定除了电话外,还有我许多隐私被泄露了!”

汪妮感动非常气愤,却又无可奈何,泄露的源头不知是哪里,也没有证据。“我一度怀疑是银行,我的个人资料只在银行、保险公司填过,保险在搬家前就退掉了,手机换了新号码他们不可能知道,就连我们家座机、宽带都写的是老公的名字,他们上哪儿知道的呢?”

最开始,汪妮还会询问是从何得到的信息,得到的答案全是不了了之,其后,她开始警告“再打电话来就报警”,但是这些都没多大成效,“很多外地号码我就直接按掉不接了,有些手机打来的接起来是骚扰电话,我就加入黑名单,拒接来电,不过那手机号码他们也只用一次的,加黑也没什么用,我现在是万分苦恼。”

泄露途径:

银行垃圾桶也有人翻

记者就汪妮的疑惑,询问了某银行上海分行柜面员工刘琦,可能泄露客户资料的途径有哪些,得到的回答有点意外。

刘琦说:“我知道我们银行的垃圾箱也有人回收,许多客户填错单子扔进去,信息就可能泄露,就算撕掉也专门有人会拼起来。现在我们银行规定客户填错的单子,我们都要放在碎纸机里撕掉,不过我听说这样也有被拼起来的,防不胜防,最好还是客户自己带走,不要扔在银行的垃圾箱里。”

“数据中心某些人为了自身利益,也可能拿客户的资料出去卖,我听说营销公司有高价收购的。”刘琦说营销公司一方面买入,另一方面也卖出给他们的客户们,并且是“筛选出所需定位”的出售,比如某食品公司A找营销公司M的“潜在客户”,A希望通过寄传单或者打电话宣传产品,M就会从资料库里定位A所需的客户群,再高价出售给A。

某外资行零售银行部职员项仕也给出了一些“内幕”:“某些信用卡中心卖客户资料,行业内一直是有传闻的,我听说有些保险公司买了资料,知道了客户的名字、身份证、手机号码、家庭地址、卡类等信息,然后冒充是银行的人卖保险,据有人反映,可以‘不用交费,直接从卡内扣款即可生效保险合同’。”

此外,许多意想不到的渠道,也很可能被钻空子,不知不觉“泄露”了隐私。曾经银监会招聘信息的网站上,以示公正,附件内“参加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考生名单”中,囊括了考生姓名、身份证、座机、手机与邮箱等信息,不经意间就把个人资料公布了。

客户自己也可能暴露自己的信息,有媒体曾报道一些不法分子收购信用卡积分,“各个银行信用卡的积分售价不同,最‘值钱’的高级信用卡,12000积分可以卖1000元,而普通的信用卡,1000积分价格在二三十元不等”。价格诱惑,上当的卡主就可能“自报家门”,泄露了个人隐私。

||编者按:

个人隐私泄露与保护,又是老生常谈的难题。在信息究竟有多大的价值这个问题上,估计大家都已经有了共识:

商家的心有多大,你的个人信息的价值就有多大。出生、成长、教育、结婚、生子、理财、养老、死亡,我们一生的每一个阶段,都已经成为商业价值产业链中的重要部分,这种情况下,信息泄漏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如何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呢?国家层面的立法恐怕是不可缺少的,看看美国1976年即诞生的《隐私权法》,再看看日本动漫《攻壳机动队》中对未来的信息世界中个人身份的丢失与保护所做的前瞻性的探索,可以说,个人隐私保护这个话题很早就被人所关注,我们国家的行动,似乎还需要加快一点。从跟人来说,真正的重视自己的个人信息,是个人隐私保护的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